网站首页 > 教程文章 正文
老蒋以前有接触到的阿里云服务器系统盘和挂载盘是分离的,前者固定20GB硬盘大小,后来升级到40GB,但是不可以扩容,如果我们数据较大可以挂在数据盘,然后再不够可以升级扩容数据盘。但是,刚才在阿里云后台有看到系统盘也可以扩容,而且是可以确保在开机状态下扩容不影响网站运营状态的。这个对于早期有选择阿里云服务器,且没有购买数据硬盘,一直混合在系统盘中项目是比较有利的。
如果按照早先的话,我们系统盘直接建站,数据要满,我们只能迁移重新购买数据盘挂载,确实比较麻烦。这里看到可以直接在系统盘扩容,准备实战操作一下。目前这台阿里云服务器默认系统盘是40GB硬盘,我准备扩容到100GB。
这里先记录下当前这台服务器的磁盘40GB,且我在这台阿里云ECS服务器中有安装的一个WEB系统,目前是正常运行的。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初次使用这个方法,建议在操作之前一定要进行备份服务器数据,可以用到快照备份(阿里云服务器设置定时快照备份 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
再说一遍,如果我们初次操作建议一定要备份数据。然后我们到当前服务器磁盘进行【磁盘扩容】。
在这里老蒋有看到选择扩容方式,勾选【在线扩容】当然我之前也没操作过,是不是直接就OK,不要配置磁盘?反正有备份,就这么试试吧。然后我设置100GB,当然需要补差价的。
这里弹出用户须知,如果我们的云盘挂载的实例支持在线扩容那无需重启就完成生效,扩容生效之后还需要格式化扩展?不管了,先试试吧。我们先去补充差价付款。
付款之后可以看到后台是100GB,看看实际系统是不是。
可以看到我们的磁盘是有100GB,但是实际上只用到40GB,还需要手动调整。
yum install cloud-utils-growpart yum install xfsprogs -y
这里我是用的CentOS7,安装安装growpart或者xfsprogs扩容格式化工具。
如果是Ubuntu 14、Ubuntu 16、Ubuntu 18、Debian 9系统,则需要用到:
apt install cloud-guest-utilsapt install xfsprogs
然后我们用growpart为需要扩容的云盘和对应的第几个分区扩容。
growpart <DeviceName> <PartionNumber>
实际操作:
growpart /dev/vda 1
然后在运行 resize2fs <PartitionName>调用resize2fs扩容文件系统:
resize2fs /dev/vda1
最后,我们再看看当前系统是多少大系统盘。
是不是解决问题了?而且当前网站WEB系统都没有关闭状态。
猜你喜欢
- 2024-12-20 阿里云部署的AI绘图效果展播 阿里云图形工作站
- 2024-12-20 ubuntu下轻量级跨平台git服务器gitblit安装和使用详细过程
- 2024-12-20 Ubuntu中搭建EMQ MQTT服务器 ubuntu怎么做服务器
- 2024-12-20 如何使用C LinkSDK(4.x)快速接入阿里云物联网平台?
- 2024-12-20 阿里云无需高深技术,搭建stable diffision平台实现AI文生图自由
- 2024-12-20 Ubuntu安装Tomcat Ubuntu安装图形界面
- 2024-12-20 使用阿里云服务器搭建个人网站 利用阿里云服务器搭建网站
- 2024-12-20 在阿里云上快速跑起来自己本地部署的类chatgpt(llama.cpp)
- 2024-12-20 [网络]openwrt的阿里云编译 openwrt阿里云域名解析
- 2024-12-20 最详细的Ubuntu Linux服务器版安装过程及更新数据包
- 最近发表
- 标签列表
-
- location.href (44)
- document.ready (36)
- git checkout -b (34)
- 跃点数 (35)
- 阿里云镜像地址 (33)
- qt qmessagebox (36)
- md5 sha1 (32)
- mybatis plus page (35)
- semaphore 使用详解 (32)
- update from 语句 (32)
- vue @scroll (38)
- 堆栈区别 (33)
- 在线子域名爆破 (32)
- 什么是容器 (33)
- sha1 md5 (33)
- navicat导出数据 (34)
- 阿里云acp考试 (33)
- 阿里云 nacos (34)
- redhat官网下载镜像 (36)
- srs服务器 (33)
- pico开发者 (33)
- https的端口号 (34)
- vscode更改主题 (35)
- 阿里云资源池 (34)
- os.path.join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