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领域好久没这么大动静了。就在刚刚,阿里云宣布,旗下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登顶全球数据库性能及性价比排行榜,以每分钟20.55亿笔交易(tpmC)和单位成本0.8元人民币(price/tpmC)的成绩成功刷新TPC-C性能和性价比双榜的世界纪录!
这个世界记录之前是有腾讯TDSQL数据库保持的,是在2年前也就是2023年3月份创造的,当时的记录是每分钟8.14亿笔交易(tpmC),不难看到,仅仅过了2年时间,中国人再次把这个世界记录提升了将近3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更久之前,这个记录一直都是由国外的厂商霸占,这几年因为国产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公司逐渐赶上并超越,大家都知道,数据库一直是和操作系统、中间件并称为基础软件的三大支柱,在涉及国计民生的诸多行业占据重要位置。
毫不夸张的说,数据库的这个记录,不亚于deepseek打破chatgpt的垄断,电动车对于欧美燃油车的阻击。
稍微解释下这个TPCC,它是由TPC组织制定的针对衡量在线事务处理(OLTP)系统性能的基准测试,被誉为数据库领域的“奥林匹克”,是全球最具公信力的测试标准,也是商业数据库证明自身实力的硬性门槛之一。该基准测试会考察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全链路能力,包括2大衡量标准:性能(tpmC)和性价比(price/tpmC)。
说的通俗点就是性能表示数据库能够跑多快,性价比表示数据库的成本能做到多低。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要达到极致,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有人说,要想性能高,不断堆机器就可以了,但是孰不知,TPCC有一套严苛的规定,它是一场长达40小时的数据库性能“极限挑战”赛。
你随便堆的海量机器,可能很难通过TPCC的压力测试。
简单说,这个测试过程包括全压力测试、故障容灾测试、数据库ACI测试:
全压力测试:要求数据库在极限压力下稳定运行8小时内,且tpmC的波动率不得超过2%。同时要求打榜构建的超大规模集群在8小时内保证100%数据的正确性,数据0错误。
故障容灾测试:要求模拟各种软硬件故障情况下都能保证数据不丢失,保证数据库事务的一致性。保证出现故障以后,整体性能基本不受影响,而且可以迅速进行HA切换,恢复性能。
数据库ACI测试:完全通过数据库的各种一致性,隔离级别,原子性的测试。最大单表扫描数据行数超48万亿行。
本次打榜中,阿里云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以20.55亿tpmC的性能成绩一举夺魁,且成本相比原纪录降低了近40%。在测试的8小时期间,PolarDB完成了2.2万亿次数据操作,tpmC波动率仅为0.16%,保障了100%的数据正确性,这同时也体现了PolarDBLimitless超大集群的性能稳定性。
这一新纪录模拟了16亿用户同时上线进行交易,其处理能力相当于天猫2020双11订单峰值场景的59倍,成功扛起全球最大流量洪峰。
阿里云解释说,这次的成绩主要得益于阿里云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在技术和架构上的持续创新,通过与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等软硬件的深入结合、单机性能优化等方式,突破了单集群管理瓶颈,实现了100PB级数据管理,最高扩展至数千个计算节点的能力,单核性能相比原纪录提升1.8倍。同时,借助高性能RDMA、持久化内存AliSCM、SmartSSD等新硬件,PolarDB将I/O延迟最低降低至25微秒。
可以说,此次阿里云PolarDB刷新该记录,是中国基础软件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PolarDB创新的云原生架构不仅突破了单集群的扩展性瓶颈,还成功扛住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并发交易峰值,在性能、可扩展性等多个维度领跑全球。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数据库产品事业部负责人李飞飞表示:“很荣幸能够在全球最权威的性能赛道上与海内外厂商同台竞技,PolarDB登顶TPC-C排行榜,不仅是阿里云自身技术实力的证明,更说明国产数据库在性能和性价比方面均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让每个CPU核都能物尽其用、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性能是PolarDB持续的优化重点。通过创新性的云原生架构,云原生数据库将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易用,我们期待为用户提供更优的性价比、更好的云数据库体验。”
目前,阿里云PolarDB用户数已超过10000家,并规模化应用于政务、金融、电信、物流、互联网等领域的核心业务系统,服务了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全国60%的省级医保信息平台等机构,以及中国联通、中国石化、友邦保险、米哈游、飞鹤等知名企业,助力企业加速创新升级,抢占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