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AI、云原生、大数据等一站式技术学习平台

网站首页 > 教程文章 正文

阿里云刚发布的技术是不是业内一流?这是个好问题

jxf315 2025-02-08 11:27:27 教程文章 17 ℃

最近,在首届阿里云分享日上,阿里云密集发布了11款新产品,并预告了未来3个月内即将上线的10个产品和服务。当阿里云资深总监李津一个接一个抛出各种具有爆炸性效果的新品时,不少人开始频频点头。

在听完阿里云的生态路线图之后,小编对这背后密集发布的技术更有兴趣了,它一口气发布这么多产品,能否支撑生态圈做大?难道传说中的业内一流的技术就这样出现了?

我们来细细数一下阿里云的技术,是有多厉害还是拼指标,搞噱头?

1

疯狂的产品发布和飚数值的性能

由于见到不少为一款手机开一大场发布会的情景,猛地在一个演讲上听到20多款新品的发布和预告时,突然都有些喘不过气来。这么多指标和产品,究竟哪个最重要?还是谈谈最重要的吧。

20000 IOPS的SSD云盘这个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了,因为现在很多人都给予了各种好评。但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为什么说这个很重要。

简单来说,IOPS (Input/Output Per Second)即每秒的输入输出量(或读写次数),是衡量磁盘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一个普通的7200转的家用HDD盘的IOPS通常在100以内,SSD则能达到上万,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经常看到装载SSD的机器开机只需要几秒,而机械硬盘开机时间则要长得多。

另外常用的指标还有吞吐量(Throughput),以及时延(Latency),分别指单位时间内可以成功传输的数据数量,以及主机每次从存储侧存取数据的平均时间。打个可能不精确但很简单的比方就是,如果我们把存储的数据处理过程当作在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话,IOPS就是1秒能办几笔业务,时延就是每笔业务的办理时间,而吞吐量就是每秒业务办理所涉金额的总量。

由于每笔金额有大小区分,每个I/O所涉及的数据包块(block)也有大小之分,对应的是不同的业务场景需求。所谓阿里云SSD云盘以每秒20000次读写、高达256MB的数据吞吐表现,一举扫清了读写密集型行业使用云计算的障碍,指的也就是这方面的意思。

有些人会说,也有厂家会提供更高IOPS的存储服务啊,这20000也不是特别优秀嘛。所以我们这里要把即将发布的20万IOPS(!!!)的SSD本地盘概念拿出来对比。本地盘是相对于云磁盘讲的,意思是没有像普通云磁盘一样的三重备份,采用了RAID技术,无法避免单台物理机宕机导致的数据丢失风险,适用于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一般的大型在线应用程序或本身具备分布式数据冗余能力的分布式应用。

所以,这20000 IOPS的厉害之处在于云盘基于分布式三副本机制,数据全部实时落盘(!),不缓存(!),可保证9个9的数据可靠性。所以, SSD云盘适合对I/O性能要求高、同时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也高的场景。尤其适合如PostgreSQL、MySQL、Oracle、SQL Server等中大型关系数据库应用、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高的I/O密集型等核心业务系统以及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高的中大型开发测试环境。

我们絮絮叨叨说SSD云盘这么多,其实阿里云这次发布的还有RDS for PPAS功能以及支持Redis的KV数据库。前者可以让Oracle的老用户以更低的成本平滑上云;后者是当前最流行的NoSQL存储数据库,上线后可为游戏、电商、社交等行业用户和网站论坛带来更好的体验。此外还有应用于基因测序与渲染等行业的批量计算等。即将推出的产品还包括海外CDN节点、StreamSQL等10多项。

可以说,很丰富,很厉害,也很超前。

2

技术支撑和宏大的商业路线

阿里云为什么像是攒大招一样,一下疯狂发出这么大的必杀技?背后还是离不开阿里云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按李津的话说,“阿里云承载着阿里巴巴的未来。今天,阿里巴巴最核心的业务都在向云迁移。而在一年后,阿里巴巴所有的业务都会在阿里云上。”

阿里云的整体技术架构记者下次再跟大家详细分享,这里先放一张大数网记者找到的一张2013年底公开的飞天平台架构图,现在可能稍有不同。

简单来说,最底层是数据中心,上面是通用服务器搭的集群,黄色的是平台层,我们看到有分布式文件系统、任务调度、集群部署、集群监控等。蓝色应该是各种云服务,比如OSS(开放存储服务)、OTS(开放结构化数据服务)、RDS(云数据库)和ACE(阿里云云引擎)等,再往上是各种应用模块。可以说,从设计的一开始就考虑作为一个通用的平台支撑各种业务应用场景。

2万IOPS的SSD云盘也使用了阿里自己研发的飞天分布式存储技术,怎么做到的,可以参加阿里的一篇技术文档《两万随机IOPS的SSD云盘是如何炼成的?》,简单说就是通过对RPC(远程过程调用协议)及线程池优化、内存拷贝优化及异常情况下的高性能优化,实现了存储的高性能(20000哦,再说一次),并通过盘古分布式文件系统(见上图位置)中,通过优化chunkserver(数据块存储服务器)的数据复制模式,在减低网络开销的同时保证高可靠性(chunk的拷贝数目总是保持在3份)。

再回到阿里云整体架构的问题上,基于这么一个通用的信息系统架构(分布式的能力层、平台层),阿里云就能够通过资源的灵活调配,在上层灵活支撑各类业务。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云业务总经理刘松说,在互联网+的模式下,阿里要做“横”,“更多是做技术平台,做数据平台,做中间件,合作伙伴把解决方案做好”,来做“竖”,一横一竖把互联网“+”起来。

可以说,阿里的平台在前十年支撑着各个卖家的商业能力,阿里云在将来不仅要支撑自己所有的能力,还要用“公有云+混合云”的模式,支撑更多企业的系统能力和业务能力,这么个商业路线算不算宏大?

3

美好的未来or激烈的竞争?

当然,未来总是美好的,道路呢,按着阿里人的说法,还是要一个“坑”接着一个“坑”的跳。从技术实力和商业前景来看,阿里云的发展目标明确,路线清晰,自然是又一个极好的未来。可架不住还有那么多觊觎这个庞大市场的竞争对手呢。

从小处看,阿里云现在高调推出了各种亮光闪闪的新产品,势必引发云服务市场的军备竞赛,从更大的范围看,未来的企业云服务市场,也会有更多针对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出现。

所以,对阿里云来说,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之简单的从这些技术指标来看,阿里云的技术毫无疑问跑到了业内前面。如果业内也有其他跑分厉害的指标,不妨都拿出来对比一下,就知道阿里云技术到底如何。

当然,实际应用是另外一回事情,不过有了技术牵引就好办多了。

说明:本文为大数网原创文章,作者小C,转载请保留信息。

Tags: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